小編薦: “您當選中國國家主席的時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作為世界上如此重要國家的一位領袖,您是怎么想的?”3月22日,意大利眾議長菲科向習近平主席發問。 習近平回答說,這么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愿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此言一出,引發國內外各界人士熱烈反響。有評論稱,“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真切地表達了一個東方大國領袖對人民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最高境界! 那么,習近平“我將無我”的精神氣質是怎樣形成的?如何讀懂中國共產黨人“無我”背后的境界?隨小編一起來看!
逆境成長磨礪了人民情懷 
習近平始終把對人民負責作為自己的天職,心里時刻裝著人民、感情貼近人民、奮斗為了人民,用一言一行生動詮釋“以百姓心為心”“權為民所賦”的真諦。習近平之所以胸懷如此深厚的人民情懷,很大程度上源于青春的磨難、基層的艱難這些特殊的成長經歷。 青春的磨難培育了與人民群眾的真摯情懷。15歲那年,習近平到陜北農村插隊,開始了艱苦卻又受益終生的磨難歲月。在陜北7年多的日子里,他飽經那個年代底層百姓所有的艱辛。面對住窯洞、睡土炕、吃苞谷、跳蚤咬這些衣食艱苦,是普通百姓幫助他度過了生活難關;面對打壩挑糞、開荒修路、扛麻袋爬山路這些勞作辛苦,是普通百姓幫助他養成了咬牙堅持的毅力;面對數次申請入黨屢屢受挫的精神痛苦,是普通百姓幫助他卸下了思想包袱,不懈追求人生理想。正是人民群眾這些心靈饋贈,讓習近平的心與他們緊緊連在了一起,人民情懷與日俱增、日益深厚。 正像習近平自己所說:“如果說開始對那里還有不適應、有距離感的話,后來就同老百姓打成一片了。”“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這就是他真摯人民情懷形成的生動表達! 7年多的知青生活,是習近平形成深厚人民情懷的重要時期。去陜北插隊前,人民的含義對于習近平可能還只是一種溫暖、一種陪伴、一種親近,停留在比較樸素的層面,而走出陜北時,人民的含義在習近平心中發生了質的升華:人民是一股共同奮斗的精神力量、是一種共度磨難的堅強支撐、是一種水乳交融的深切真情、是一種榮辱與共的可靠依存。這就決定了習近平的人民情懷必定深接地氣、根基扎實、牢不可破。 基層的艱苦強化了“人民偉大”的價值取向。先后10次遞交入黨申請的習近平,終于在1974年1月被批準入黨并很快被推選為農村大隊黨支部書記。雖然后因上大學,擔任基層干部的時間只有一年多,但對他人民情懷的升華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在對習仲勛所謂的“問題”尚沒有作出結論的時候,是黨的基層組織頂著壓力、冒著風險,依據人民群眾的客觀判斷,批準習近平入黨并推舉為大隊黨支部書記。這一年多的特殊經歷,不僅是他事業的起步,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在基層一線深切感受了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的深層含義,強化了對“人民偉大”的深刻理解。毋庸置疑,基層干部的艱難經歷,為習近平從政后形成堅持走群眾路線、緊緊依靠人民的執政理念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不懈學悟拓展了思想空間 
綜觀習近平的成長歷程,豐富的不僅是從政履歷,更重要的是思想體系。正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不斷拓展、不斷升華、不斷創新,為統領國家賦予了更加強大的自信、更加鮮活的靈魂、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一是好學博學不斷夯實文化底蘊。文化底蘊的厚度,直接決定了領導者思想認知的高度、做事做人的格局、成就大業的潛力。習近平始終把學習當作深厚文化底蘊的第一途徑,一直保持著愛讀書、好學習的良好習慣。插隊時,他給自己提出的一個要求就是“一物不知,深以為恥”,最珍視的財富是從北京帶去的滿滿一箱書籍,最快樂的事情是每天深夜在煤油燈下啃“磚頭一樣厚”的著作。曾經步行30里路為借一本《浮士德》,7年間看遍了當時能找到的所有文學經典。 從政后,習近平仍然保持甘當小學生的心態,以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胸懷孜孜不倦地學習,以只爭朝夕、如饑似渴的精神求知。隨著責任加重、地位提高,更是將學習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視學習為文明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盛之要,更加廣泛地涉獵經史典籍、馬列著作、政治軍事、哲學法律、中外文學等。好學博學,知識豐富,成為習近平人格特征的突出標簽。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每次作報告、作批示,無不展示出縱橫古今收放自如、文史地理信手拈來的特點,讓人感覺思想深邃、切中要害、耳目一新。毫無疑問,這些思想功力的形成與習近平持之以恒、勤學不輟的治學態度和學習習慣密不可分。 二是學悟相長不斷深化認知見地。學和悟是思想鏈條上的兩個關鍵齒輪,沒有“學”的 “悟”是空悟,沒有“悟”的“學”是淺學,不可能形成有見地的思想,更不可能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真本領。習近平始終注重在學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行。幾十年來,習近平堅持把所學所思所悟,進行歸納、總結、凝練,形成全面、立體、系統的思想體系。 三是知行合一不斷拓展思想空間。知和行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體兩面。習近平始終堅持知行合一、行勝于言,在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中,不斷拓展思想空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為學之道,使習近平擁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扎實的理論素養、辯證的思維能力、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也因學而成長、因思而成熟、因行而成功。
領悟中國共產黨精神氣質的內核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精神氣質,政黨也是如此。不同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指導下的政黨,其精神氣質是不一樣的。政黨在革命斗爭和社會實踐中會表現出不同的精神形式,這些精神形式具有相通相融的共性和基礎性的內核,而內核就是精神氣質。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自誕生就具有一種獨特的精神氣質,這種精神氣質決定著中國共產黨的品格和精神表現。一以貫之于我們黨98年歷史進程中的精神氣質,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不斷得到錘煉并趨于穩定,并在不同歷史時期以不同的精神形式表現出來: 革命時期,我們黨形成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遵義精神、長征精神、南泥灣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建設時期,我們黨形成了鐵人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 改革時期,我們黨形成了小崗精神、特區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等。 回顧中國共產黨98年的奮斗歷程,使命感與責任感是共產黨人最為獨特而顯著的精神標識。黨的使命與責任是相輔相成的,兩者都是黨精神氣質的內核。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2018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時指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這些語言深刻地體現出了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也體現了我們黨的精神氣質。 最為關鍵的是,這些使命和責任體現在我們黨的偉大實踐中。革命時期,許多革命先輩為了民族獨立解放、國家繁榮富強而作出犧牲;在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共產黨人為了人民幸福、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而無私奉獻,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英雄人物不斷涌現。我們黨98年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實現使命和履行責任的歷史。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擔負著新的歷史使命和責任。于民族、國家而言,是要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于世界而言,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使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當然,完成這些新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會面臨新的風險、新的挑戰、新的困難,但只要我們黨的精神氣質在,就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強大的精神力量,從而化解風險、戰勝挑戰、克服困難,逐步完成使命與責任。
如何激活中國共產黨的精神氣質?

精神氣質之于政黨組織而言,具有先天性,是與生俱來的、潛在性的,需要由個體黨員來激活與體現。但是,對個體共產黨員來說,不是每個黨員都能自覺地激活、體現黨的精神氣質,這需要后天的教育與培養,需要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涵養。 政黨的精神氣質,唯有在先進的科學思想指導下才能產生,才會健康。一個黨員唯有樹立科學而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信仰,才能把黨的精神氣質內化為自己的精神氣質,并在黨組織內不斷涵養。正如恩格斯所說的,“我們黨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有一個新的科學的世界觀作為理論的基礎”。中國共產黨正是因為有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世界觀作為理論基礎,才與生俱來地擁有了健康的精神氣質。正是因為我們黨具有健康的精神氣質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才能在人民群眾中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無私擁護和充分信任。 使命和責任這一精神氣質是中國共產黨的底色和靈魂。但是,共產黨員個人的精神氣質會隨著實踐和歷史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一些黨員的精神氣質在實踐中越來越濃,一些黨員的精神氣質則在實踐中越來越淡,甚至腐化變質。究其根本,就是因為理想信念喪失、崇高信仰淡化。所以,共產黨員的精神氣質至關重要。 我們要加強理想信念與信仰教育,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使共產黨人挺起精神脊梁,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為了更好地涵養共產黨人對使命的忠誠精神和對責任的擔當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展了“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未來,我們要進一步加強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提高黨的長期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進一步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培育和涵養出純粹的精神氣質和飽滿的革命精神、斗爭精神、改革精神、創新精神,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斗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斗爭中、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勇往直前、奮發有為。
|